湖南衛視明星親子真人秀節目《爸爸去哪兒》的熱播,除了為湖南衛視收穫了在綜藝節目中獨領風騷的收視率、巨額廣告收入、批量的跟風潮,也引起了一番關於重建親子關係、轉變教育方式的討論。眾網友看到節目中父親關愛子女的小細節之後,一時難以抑制,集體吐槽起父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。一時間,網友憶童年、感恩父愛,媒體也高舉親情倫理的大旗,呼籲年輕父母轉變形象。
  以親子關係為賣點的節目並非《爸爸去哪兒》首創。前有諸多地方台的少兒頻道專門推出過親子類節目;後有某些上星衛視頻道製作的親子互動類節目,如青海衛視的《老爸老媽看我的》,深圳衛視的《飯沒了秀》等,不一而足。《爸爸去哪兒》一頭扎入爭奪明星和星二代資源的“堆”,要想比拼過其他有製作經驗的團隊,《爸爸去哪兒》依賴的就是成熟品類的引進。從已經實踐過的韓國MBC電視臺購進節目版權和模式,再進行本土化包裝改造,為節目的推廣流行掃除了障礙,富有娛樂節目製作經驗的湖南衛視也更是對綜藝節目駕馭自如。把握住歌唱類選秀節目泛濫造成的綜藝市場疲軟、觀眾審美疲勞,新議題甫一推出便抓住觀眾眼球。這兩點不得不說是這檔節目獲得成功的條件。
  然而對於這檔節目被解讀為“80後育子教科書”,筆者不敢苟同。首先,參與節目的都是明星和星二代,他們的衣著打扮、生活方式等等都與普通家庭相去甚遠。豐富的物質條件和資源環境,讓星二代出生就“銜著金湯匙”。明星家庭的生活水平跟普通家庭相比不在一個層面。普通家庭需要面對的某些問題,在他們的眼中或許算不上什麼“煩惱”;而普通家庭見怪不怪的一些“芝麻綠豆”,可能反而變成他們眼中的新鮮事。這種反差式的體驗是節目的賣點之一。“倉廩實而知禮節,衣食足而知榮辱”,剛剛能滿足甚至是還沒能滿足“倉廩實”和“衣食足”的家庭,所要面對的問題恐怕不是做一頓飯、唱一首歌那麼簡單的,親子關係中存在的其他因素或許就沒有明星家庭那麼單純了。家庭環境的差異首先就造成了教育方式的差異。從這個角度來說,這本“育子教科書”就不具有代表性和普適性。
  我們最初都是孩子,然後才是父母親。每個初為人父、為人母者,同時具有令一重身份——為人子女。由子女身份過渡到父母身份,這一轉型是每個人必然會經歷的。沒有人生來會教育,之所以有“養兒方知父母恩”,正是因為教育子女的經驗是在為人子女的時候總結的,也是在為人父母了以後不斷探索的。父母如何教育子女,是人在成長過程中自然習得、長期總結摸索形成的,而不是光靠收看一檔節目就能獲得經驗的。或許這檔節目能給為人父母者某些啟示,但更多的啟示則需要父母與子女長期的溝通交流、在生活中探索實踐。家庭教育具有公民教育和普及教育所不具有的特殊性,無法倚賴他人傳授的經驗或理論而實踐成功。和諧健康的親子關係一定不是模仿學習出來的,也沒有按照某種模式就能培養出人格健全的孩子一說。與其坐在電視機前急著歸納總結他人教育過程中的經驗和理論模板,不如把目光移開電視機,真正放到孩子的身上,在生活中關註孩子、教育孩子,不斷總結孩子的問題,也反思改進自己的問題,如此才是維繫親子關係健康發展的方式。
  說到底,建立健康積極的親子關係,主體和對象都是處於親子關係中的子女和父母,這有賴於父輩的實踐,需要兩代人的互動配合。而形成社會風尚,並非把責任壓在某代人身上那麼簡單。基於不同時期社會環境的特殊性,親子和諧的社會風氣則要求一代代人的不斷努力和實踐,這一切豈是簡單的一檔節目所能賦予的呢?
  對於追求收視率和市場價值的綜藝節目,觀看就好,不用給它扣上太高的帽子。有啟示,接受也好,拋棄也罷,閑暇之餘的娛樂而已,根本上還是滿足觀者的窺私欲,就別給道德和教育太多壓力。
  文/春子  (原標題:親子教育,不能僅靠一檔節目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us77usdiq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